【案例】透视高校科研经费乱象:变个人提款机 报销监管难
发布人:网站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14-10-08   动态浏览次数:99

    中央巡视组近期对国内一名牌大学的通报中,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,这让高校科研腐败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。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到底存在哪些漏洞?为何三令五申屡禁不止?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监管?
  教授变成项目“老板”,苦心研究不如跑关系
  “能拿到科研课题的几乎都是有关系的,有关系也就不用担心结题,老师拿到科研项目对学校来说也是好事,所以‘放水养鱼’,基本上不控制。”一名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向半月谈记者透露。
  有业内人士表示,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利益输送的隐形通道。一些地方领导为换取高学历,大力支持高校搞科研项目。一方出钱给项目,一方派发学位文凭,最终“互利共赢”。
  事实上,科研腐败从课题立项的源头上就已经产生了。“为什么要拟定这些课题?实际上是这些有关系的‘科研大佬’说了算,因为这些课题也就是这些人可以做。”广东某高校潘老师告诉记者。
  潘老师说,大学的科研处表面上是为学校争取科研机会,实际上是用学校的资源“跑部钱进”,为校领导和自己谋福利。“你会发现原本一个科研实力不强的人一旦当上校长,课题马上就来了,他的学科也强了。这些校长行政职务上的收入并不高,就是靠拿课题挣钱。而我们这些年轻老师,没有关系和门路,申报课题相当难。”
  “这些领导拿了课题,根本没有时间做,也是转包给别人做。转包给谁,这里面也大有文章。实际上是在权力寻租下,形成了立项、申报、研究、结题整个过程的利益链条。”潘老师说。
  科研经费成个人“提款机”,吃喝玩乐全包括
  记者调查了解到,随着近年来科研经费尤其是来自国家、省市布置的纵向课题经费增加,养肥了不少“蛀虫”。大量经费并未用于科研,而是被吃喝玩乐了,甚至中饱私囊,流入个人腰包。
  2013年,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被指控,授意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、编造虚假合同、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,将1000余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,非法占为己有。
  从这几年曝光的科研腐败案例中可以看到,造假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五花八门,包括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,以差旅费、办公经费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、编造虚假合同、编制虚假账目等。
  “吃喝玩乐、买东西,只要发票是合法的就能报,哪怕买的是热水器;几万块钱的打印纸发票,不管用途都可以报。劳务费表面上发给参与课题的所有人,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人弄到手。”某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  “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把老师叫做‘老板’?”一名工科院校毕业生对记者说,因为一些高校老师承接了很多国家项目,都是学生打工。科研经费里明明有劳务费,但根本不会给学生,即使给了,学生也不敢要,还要熬着拿毕业证,靠老师的关系找工作。
  广州市检察机关的一名负责人说:“一些大学教授申请下课题费,用于请客吃饭、家里开销,并没有用到科研上。甚至有人拿去买房、买车。”
  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: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%左右,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。
  一位接受采访的高校教授坦言,实际上很多科研经费是花不完的,但是钱已经到手了,很少有人会退回去,花不完的部分也要想办法用掉。财务可以报销的名目都去做账报销,就会出现有的老师1个月报销30万元油费的情况。
  这位教授说,经费设置不合理是导致科研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经费给多了,报销名目对不上,只好乱开发票。比如招待费、资料费、劳务费等都规定了一定比例,其中招待费占了很大比重。还有一些款项报不了,只能去造假。比如学校要求单笔报销发票必须在1000元以下,而买个打印机或电脑都会超千元,只好开假发票:一张999元的打印机,一张几百元的移动硬盘等。
  报销“瞒天过海”,花钱无人评估
  记者调查了解到,除了自上而下的审计抽查有一定威慑力,高校内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基本上是空白,而课题成果的验收环节也往往是“放水”和“淡化”。
  “谁弄的课题就是谁的钱,因为涉及多方利益,学校根本不插手。”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告诉记者,“从财务的角度,我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,不管发票的合理性。因为高校还有科研处之类的部门,还有项目负责人。他们通过了,我们就不管,只看发票是真是假。发票是真的,业务是不是真的,监督不了。”
  该人士还透露:“一些国家科研项目学校都有配套资金,配套比例不定,要分给老师多少,基本上是一些部门自己说了算,有关系的很容易打通关节。而且科研失败,钱白花了也就白花了,谁也不能说不允许失败啊?”
  教育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,很多科研经费就是专项。现在专项设的多,各个部门都在设,很容易脱离监管。立项管理几个人就定了,极少去研究这些项目是不是国计民生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。
  潘老师说:“那些有本事拿到项目的人,就有本事结题。只要有关系,经费充足,请几个好说话的专家吃喝一番,大家都是熟人,能让他不过吗?即使课题做得很差,还是会给优秀。”
  佛山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珠说,当前很多科研经费和成果针对性不强,不是落户在企业等有需要的地方,所以很多成果都难以转化。由于没有按需研究,实际成效并没人管。科研经费管理重征取轻监督,不抓过程和事后,而且科研过程一般都是跨年度,需要好几年,而地方财政是按年度审计,时间一长,就淡化了。
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教授任建明认为,目前,关于科研项目的多数规定内容大而化之,过于笼统,不能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。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制度措施,追加责任条款、验收评估,对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要纳入“黑名单”,追回项目资金,限制未来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等。
  另有专家认为,在科研领域里,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、审批、经费使用、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。立法的缺失,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。专家建议,应将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,掌握财权的部门退出项目审批,再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,引入公正、公平、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,如此方能遏制科研经费腐败乱象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来源:新华网 2014.10.5)